行为主义心理学创世人——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随机把他们训练成不同的职业,可以是医生、律师、艺术家、企业家,甚至是乞丐和窃贼。不管他们的天赋、兴趣、能力以及血统。”这是心理学家华生放下的豪言壮志,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开创了心理活动外显的新篇章,今天我们来聊聊他的故事。
心理学的岔路口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去往何处?”这是千百年来人们问自己的问题,同样,作为心理学之父冯特,他也想通过实验自省法来探究“我是谁?”他自创的内省法和分析法主要用来分析人的意识。这个方法虽然简单,无非就是静坐着自我反省,但是在当时那个没有心理学的年代,这些研究人们意识的心理学家确实带给人们一些启发,比如说,现在我们所有能够调节音量的设备每增加一个数字你就能清晰的感知到变化,这其实就是采用了实验内省法。按理说,心理学就按这个方向发展下去也挺好的,毕竟它刚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吗!
直到有一天一个年轻人敲开了安吉尔办公室的大门,进来的正是华生,他是来给安吉尔诉苦的。原来自从华生来了芝加哥大学和他的导师约翰·杜威学习哲学后,就完全不理解杜威到底在说什么。本来在芝加哥大学一开始,华生就把获得哲学博士作为目标。但是他对哲学的热情很快消失,华生后来回忆说:“杜威是个不可思议的人,我从来不知道他那时在说些什么,而且不幸的是,我至今还不知道他说了什么。”作为同样是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安吉尔听了华生的抱怨只能安慰他说:“你们都叫约翰说明你们有缘啊,慢慢磨合吧”说完就送华生出去了。这是因为当时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芝加哥机能心理学派风靡全美,芝加哥机能心理学当时都能解决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诸多社会问题,所以安吉尔希望这个从小备受关注的学生能够在杜威的影响下有一个好前途。
幼年的华生其实并不幸福
1878年1月9日华生出生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市的一个农场主家庭,他是四个孩子中最小的那一个,虽然受到美国内战的影响,华生一家都过着艰苦朴素的日子,但是由于华生最小最可爱平时受到的关爱也很多。 华生的父亲皮肯斯在经历美国内战后失去了大部分财富,所以他变得抑郁寡欢,每天借酒浇愁,而他的老爹也就是华生祖父却是当地有名的宗教活动支持者,祖父帮助建立了该地区的几个浸信会教堂。他的大多数家庭成员都是虔诚的基本浸礼会教徒,不抽烟、不喝酒、不跳舞。事实上,即使华生的父亲不工作,他老爹也能养得起一家人。但是他不想认同他家人任何严格的宗教信仰或道德标准,使得他和父亲的关系一直不好,再加上皮肯斯是个英俊的男人,且冲动、懒惰、不负责任。皮肯斯在社区中以酗酒和好色之徒而闻名。华生出生后,有时他会离开家人数周,与他的两个 “妻子”一起在边远地区度过时光。也许正是这段经历影响了华生的婚姻生活。
时间来到了1891年,13岁的华生由于长期缺少父爱,使得他从小性格叛逆,再加上正是青春期的华生看到了他的父亲抛弃家庭独自离去,而母亲和祖父几乎严厉的宗教教育使得他很难有效的释放自己的情绪。他的成绩常常不及格,而且充满暴力倾向。就这样华生的青春期在这样的家庭中艰难度过。为了让家人摆脱贫困,母亲卖掉了农场,搬到了附近的格林维尔。她相信格林维尔会为华生提供比乡村小镇更好的机会和教育。然而似乎就像那些伟大的名人都有那段未开窍的时光一样。高中期间的华生依旧暴力,他曾两次被捕——一次是因为打架,一次是因为在市区范围内开枪。就这样叛逆的华生在母亲和祖父的人脉和关系下在1894年进入了弗曼大学。按理说,好不容易进入了大学你就好好读书,不要再不听话了,然而费曼大学又是一所宗教学院通常培养浸信会牧师。华生从小受到宗教的管束让他很难在这样的学校里获得良好的成绩,再加上糟糕的社交能力导致他在大学里几乎交不到朋友。华生因此非常抑郁,他一直在找到证明他自己的机会。
心理学启蒙
华生在费曼大学的第二年,终于遇到了能够启迪他心理学兴趣的人——戈登·摩尔,摩尔是一名神职人员和心理学教授,她对华生的教导非常严厉,华生在弗曼大学读大四期间,摩尔给他的期末论文打了不及格,这导致华生在学校呆了五年。尽管如此,72 岁的华生回顾他在费曼大学的时光时声称,摩尔是他的灵感来源,他在大学里听过的唯一真理就是摩尔的教导,因为“其中没有太多宗教信仰”毕业后的华生惊喜的发现,他获得了硕士学位而不是学士学位。原来摩尔教授其实一直关注并希望他有所成长,然而不幸的是后来摩尔的自由主义宗教观点最终导致他被弗曼大学开除,可见当时那个年代,宗教是比“政治正确”还要恐怖的啊。
心理学危机
1900年华生的母亲患病去世,母亲在弥留之际帮助他成为了一所规模较小学校担任校长,母亲已经为华生未来铺好了一条较为顺利的路,校长干到退休就可以了,可是这时的华生心理学的小宇宙才开始爆发。母亲去世的几周后,华生想继续接受教育,以当时华生的教育背景相符的是普林斯顿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可是华生的希腊语和拉丁语成绩太差了,他只好选择进入芝加哥大学。当时还是摩尔老师写得推荐信以及华生自己的请愿书才使他获准进入芝加哥大学在杜威老师的监督下学习哲学。可是没过多久,华生就意识到哲学不适合他,这就有了开头他给安吉尔诉苦的那一幕。虽然安吉尔没有给华生撑腰,但是他建议让华生在研究哲学外多研究研究心理学以及那些实验。其实刚开始心理学就是在哲学之下的一个小分支,直到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才意味着心理学脱离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这时已经是心理学诞生后三四十年了,但是心理学还是没有逃脱哲学思辨主义的怪圈,所用的实验方法也非常的局限,方法论还是冯特教授留下来的实验范式,所以现在的心理学急需一种创新的实验方法来脱离“哲学母亲”的怀抱进而独立成长。
华生的小宇宙
华生在安吉尔的建议下,不但研究哲学课程,他还决定上实验心理学、神经学、生理学和动物行为学的课程。他很快对设计实验来研究实验室中的动物产生了兴趣。同时,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苏联生物学家的论文出现在了华生面前。这就是我们以前高中生物课本上的“巴普洛夫的狗”巴普洛夫也是个传奇的人物,我们以后会专门做视频讲解。巴普洛夫在他的论文里提出了经典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巴普洛夫认为狗之所以分泌唾液就是因为看到了食物,这就是动物的生理本能,称为“条件反射”而在让狗看到食物之前摇一摇铃铛,多次训练下来即使不给狗食物,摇一摇铃铛也能让狗分泌唾液,被称为“非条件反射”看到这里的华生茅塞洞开,什么?这是动物的生理本能?那人不也是动物吗?难道人的行为也和狗分泌唾液一样可以被操控?华生马上就坐不住了开始了研究。华生认为如果人也能按照操作动物一样给予相联系的“条件和非条件反射”那么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将人的各种表现和刺激联系起来就能发现人所有内心了不是吗?华生开始了大量的动物实验,除了一次次证明了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原理,他还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原来,华生在一次老鼠走迷宫的实验中发现,在迷宫出口处放置一个食物要比不放食物的时候老鼠走出迷宫的时间要快,嗯,对啊,这和巴普洛夫的狗一样,有了条件刺激物要比没有好,但是如果这个食物变成了老鼠不是太感兴趣的水,在这个实验条件下也要比没有水的老鼠速度快,但是要比放一个老鼠感兴趣的糖豆速度慢啊?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在条件反应下也有梯度区分?华生再次耐下性子观察动物,不断地尝试。终于到了1913年,作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心理学系主任的华生发表了标志行为主义心理学诞生标志的《行为主义者对心理学的看法》在这篇被称为“行为主义宣言”的文章中,华生反对将意识和其他不可观察的现象视为心理学不可研究的范畴,而这些思想一直是当时心理学的焦点。在华生看来,心理学对这些问题的不重视,阻止了它被认为是一门合法的科学。他坚持认为,该领域的重点不应放在必须推断的看不见的内部状态上,而应放在可以直接测量的外部可观察行为上。这篇文章的问世不但宣告那个在哲学体系怀抱中的心理学成熟了,也标志着华生彻底与他被宗教思想压抑的童年告别了。华生完全否定作为心理学之父冯特只能研究简单心理现象的实验内省法,希望通过更加客观的实验法来研究心理学。第一次使得心理现象成为了一个可度量的指标,还记得我们开头提到的音量每增加一格我们就能感觉到差异吗?后人研究发现,这个叫做差别感觉阈限,一般在1~3分贝之间。华生在老鼠迷宫实验中发现了很多不同刺激物带来动物的不同出迷宫时间,华生将其命名为“刺激-反应”华生看到不同的条件刺激物与不同的反应现象总是成对出现,所以所有外显行为都可以根据刺激-反应关系得到充分解释,而无需考虑内部心理过程。华生简单的将人的所有行为看成是内心活动的表现,除了引来崇尚科学的人认可外,还遭到了不少宗教人士的打压,因为你华生只是一直在用动物做实验啊,包括你华生自己都没养过小孩而且你的婚姻生活异常混乱,怎么敢跳出来说什么人是后天环境决定的?我看你华生天生就是一个放荡公子吧! 原来,他在芝加哥大学的时候就认识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就是他的同班同学玛丽,两人结婚后生下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本来是幸福的一家四口,但是估计是华生遗传了他父亲放荡的性格,三年后他获得博士学位,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教时认识了个更加年轻漂亮的研究生雷纳,华生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他很漂亮,这也是他父亲带给他的容貌,使他从小就受到女孩子喜欢。有一次玛丽问华生为什么不让她碰他床头柜的文件,华生解释说那是学校秘密档案,我还准备发表呢!可是纸终究包不住火,妻子在床头柜中发现了华生和玛丽相互写的暧昧情书,两人的情人关系被发现。可是什么都没有的玛丽看到了也只能忍气同声,一方面顾忌华生的教授身份被影响,另一方面也怕华生离她远去。可是玛丽心中的苦恼也没法向别人诉说,整天郁郁寡欢,华生也不着家,她不但要照顾小孩还要忍受华生的背叛,那段时间玛丽几乎崩溃。很快,玛丽的弟弟发现了端倪,在他不断询问下,玛丽拿出了那些情书,向她弟弟诉说了这些事,并且嘱咐他,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可是这个弟弟却动了歪脑筋,他表面同意了玛丽的请求,可转过身就拿着这些证据去威胁华生说:“姐夫,要是你不给我点封口费我就让这些东西见报!”当时华生已经成了相当有名的心理学家,他的婚外恋要是被曝光对他的前途影响很大。可是没想到,这个以心理学来武装自己的华生果然没有被威胁到,结果可想而知,玛丽的弟弟气急败坏的联系了报社报道了这件事。华生的婚外情登上了头版新闻,因为他的妻子玛丽和情人雷纳都有政治背景。巴尔的摩的报纸刊登了信件的节选,这件事变得满城风雨,以至于大学领导要求华生在他的工作或他的情人之间做出选择。追求潇洒的华生果断选择了后者,与玛丽离婚后,他准备离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于 1920 年与雷纳结婚。当时,华生 42 岁,雷纳 21 岁。可以说,在这件事情中受伤最重的就是玛丽,她不但被人背叛还失去了婚姻。
然而,再婚后的华生日子也不好过,因为这件丑闻,使得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几乎要跌下神坛,同时其他心理学家也在实验心理学上开始追赶华生,宗教人士纷纷指责华生将上帝创造的人看成是低级的动物,他的遭遇是上天给他的惩罚。华生当然不会理会这些言论,因为他从小的叛逆性格就带给了他一种不服输的性格,凭什么你们这些上了岁数的宗教理论要对这样一个年轻的心理学科这么大的戾气?华生下定决心,一定要做点什么封住你们这些满口上帝的人的嘴! 当时为了证明人类的情绪也是“刺激-反应”的链接,并且是依附于最初的反应链接并非恐惧物本身,华生和他的妻子雷诺进行了心理学史上最著名(也是最有争议的)研究——小阿尔伯特实验。实验对象是一个11 个月大的婴儿,名叫阿尔伯特,华生认为你们不是说我的实验对象都是动物吗?那我就让你看看是不是人也是这样! 实验开始时,将一只白鼠放在阿尔伯特附近,阿尔伯特似乎被它吸引了。期初他对这只动物没有表现出恐惧。然而,当他开始向老鼠伸出手时,华生用锤子敲击了他身后的一根金属棒。突如其来的巨响把小阿尔伯特吓了一跳,他跳了起来,向前摔倒了。当他第二次伸手去拿老鼠时,华生又被敲了一下,他开始发抖。当这种情况第三次发生时,阿尔伯特哭了起来。在白鼠与巨响的第七组配对中,阿尔伯特在老鼠面前表现出恐惧,即使华生再也没有敲击。看到老鼠,他立刻哭了起来,飞快地爬走了。一个月后,阿尔伯特的恐惧依然存在。研究人员还发现,他的恐惧已经泛化到其他白色、毛茸茸的动物和物体上,包括兔子、狗、皮大衣和圣诞老人面具。华生把他的实验发表在期刊上,从而想证明人的恐惧情绪也是“刺激-反应”的链接,这个结论其实非常实用,现在所有制造恐怖片的机制就是在真正的恐怖物(鬼)出来前放出一些恐怖音效和场景来衬托“不是那么恐怖的视觉恐惧”然而当时的社会大众听到华生的实验导致一个小婴儿出现了问题立刻炸了。纷纷谴责华生没有伦理道德,是一个披着学术外衣的魔鬼,负面舆论接踵而至,当时霍普金斯大学还没有真正准备让华生因为婚外情而离开大学,想着过了这段风波再让华生回来,可这次的伦理舆论使得大学不得不开除了华生的职位。其实华生的小阿尔伯特实验当时还没有做完,华生计划下一步尝试让阿尔伯特“恐惧消散”就是让他害怕的敲击声变成他喜欢的东西来让他接触类似毛茸茸的小老鼠来消除恐惧心理,这和现在我们的系统脱敏疗法以及新行为主义的方法一致,可是这些都随着华生离开学术圈而烟消云散。留下的是普通大众的愤怒以及受伤的阿尔伯特。
华生的晚年其实也不太平,虽然以心理学的方式推销强生的产品,他的第二任妻子雷诺也英年早逝,年仅36岁,不知道是不是与华生依旧风流的原因有关,华生遵循他的行为主义的育儿方式,使得他四个孩子中三个都企图自杀,其中一个孩子于1954年第二次自杀身亡,在他生命的后期,华生烧毁了他的大部分个人文件和信件。这一行为剥夺了后来的学者更好地理解行为主义早期历史和华生是什么样的人的机会。尽管年事已高,华生仍然意志坚强,固执己见。他还对批评者对他的批评耿耿于怀。1957年,华生因其在心理学领域的贡献而被美国心理学会授予最高荣誉。他于 1958 年 9 月 25 日去世,享年 80 岁。 华生的一生其实是一个不断与自己较劲和与社会较劲的一生,他极端讨厌宗教思想的性格成就了心理学也成就了他自己,但是当他获得其他人支持后又固执己见,他原来一直讨厌研究的意识以及高级心理活动,又被现在的心理学家拿起。华生童年在农村的经历促成了他乐于与动物玩耍的耐心,而早年间受到宗教的压迫又让他形成了不服输的性格,而这样的性格又让他晚年跌宕起伏,最后了却一生,可以说,华生真的是用一生来治愈童年的同时又用童年治愈了一生。